稻垣瑞劔
大部分的宗教是立於常識上,立於相對的人的相對意欲上而開故,適合一般人,持有一般大衆化的教理。佛教是體得真理的佛陀教未悟的凡夫成佛的教法故,水平過高無法大衆化,特別是聖道自力的教法是如此。為凡夫成佛之道,平易、疾速、真實、確實的凡夫成佛的宗教是淨土真宗。
神和佛不同在何處呢?神是萬物的造主,佛不是萬物的造主。神支配萬物,佛不支配萬物。神是唯有神一人是神,佛是一切衆生磨練各自持有的「心性」的話皆可能成佛。神是連宇宙的絶對真理都在神的支配下,佛是與萬物的根本真理的「法性」同一性格的人。神要求人要向神祈禱,佛是與衆生共成正覺的人,衆生由佛力可成佛故,從衆生没有向佛祈禱的必要。唯仰信佛力被救而已。
其他宗教因看萬物存在故,會想造萬物的是誰,而去追究萬物的始源,尋找造物者。但是在佛教,講萬物本來不生不滅,所以没有追究其始源及找造物者的必要。
在其他宗教,宇宙有調和與秩序。物質是盲目的,想像、假定給與盲目的物質界調和與秩序的是有睿智的神之所為。在佛教,教佛法僧的三寶,「法」與心、佛、萬物一貫而説法的「自然」。看自然物為盲目的死物質,以為那實是存在外界,從頭就斷定人是不完全的罪之子。這是一般歐美人的普遍想法。由此想法產生的是多神教、一神教。因為這些宗教多無法滿足人的理性,所以哲學者、或神學者將神擴大,而誕生了汎神教。
因汎神教也有不滿足之點,所以徘徊不已。不止如此,因科學以日進月異的速度進步著,所以發現數學的真理、科學的真理與聖書的記載有所衝突,於是誕生了所謂的「理神論」,即合理的解釋聖書的學説。以前的教學者們,排斥「理神論」(Deism),如文字記載上地接受聖書的奇蹟的人很多。奇蹟不成為「神的存在」的證明。證明神(一神教的神)的存在的好的學説尚未發現。「本體論的證明」也好、「世界論的證明」也好、「認識論的證明」也好,還有康德的「道德論的證明」也不能説是證明神的存在的好的學説。
在佛教,没有必要證明佛的存在,那是因為人的成佛之道明示於眼前的緣故。所謂的成佛之道,在聖道門是戒定慧,在淨土門是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即各自靠自己能走成佛之道故,這是佛教被説為「普遍的宗教」的緣故。佛教禮拜佛、信奉且實踐(修行)佛陀的教法。佛的教法,是普遍的真理即「法」。法和人格一如的人稱為「佛陀」。成佛陀之道為萬人開,故没有必要證明「佛」的存在,又也没有必要問「佛」在哪裡。佛是體現大智大悲的覺者,人是未覺悟的衆生。雖是現在充滿罪惡的凡夫,不能説是「不完全者」。在其他的宗教,一開始就認定神是完全者,人是不完全者。這是諸種缺陷的根元。《起信論》曰:「真如是宇宙萬物的總和,一切教法之體,亦是一切衆生不生不滅的心性」。佛教談「真如」故,没有必要苦心於物質過程和精神過程的調和。因談「真如」故,講罪惡之源是迷妄無明之風(不知空、無我的無智),没有必要説亞當的原罪。一切衆生持有真妄和合的阿頼耶識故,亦能依禪定悟「空、無我」成佛,亦能顯現地獄的猛火。在一神教,雖講「魂」(靈魂)、「精靈」、「地獄」,無法認為什麼都是神造者而言是不明瞭的。(光按:神創論說一切都出於神,但總不能說充滿大愛的神爲犯錯的衆生精心設計了永遠無法脫離的悲慘地獄吧?)
在佛教説「空、無我」、「真如」故,科學再如何進步、如何發現新法則亦不會有絲毫的衝突處。在一神教的話,説神造萬物、支配萬物故,聖書的記載和現代科學有許多無法相容之處。科學固持「物質不滅」、「能量恆存」的法則,而聖書説「物質」、「能量」也是神造,神在支配,因此,不禁令人想問殺害人的病菌亦是神造的嗎,又也想問没有罪的嬰兒為何一出生就眼盲呢?説和科學衝突的是指此處。
史賓諾莎的神,不是創造萬物能產的神,而是内在在萬物之内的神。
於佛教,於佛和萬物的關係,佛是「法身佛」故,佛對萬物既不是能產者亦不是内在者。又一切的東西「空、無我」故,世界和佛皆同是「空、無我」。視佛是「報身佛」時,佛是救濟者,衆生是被救濟者。視佛是「應身佛」時,佛是先覺者、導師、引導者。
「倫理」和「道德」同樣意思,順「善者應為之,惡者不可為之」之理性的無上命法(康德的Imperial Categorical),努力為善,謹慎不為惡的是倫理(道德)。在希臘是蘇格拉底,在中國是孔子,在印度是釋迦牟尼世尊,是身為聖人實踐倫理的大偉人。基督,與其説是聖人不如説是大宗教家要來得適當。聖書中稱基督作「神之子」(Son Of God),這是基督自身也有説的話,又亦可視為弟子們尊敬所作的稱呼。聖書中,基督稱自己是「人之子」(Son Of Man)。在基督教,「神」意味純粹的靈(Spirit)、唯一者(Only One God)、不變者、超絶萬物者,依其意志創造世界的絶對原因。故神之外没有從無始存在之物,稱言物質其物依神被造。又就神創造世界,神不是直接造各個個物,萬物是依神的發現(Logos,意味真理、言語、行為的原理——參照約翰傳第一章)被造。Logos是基督,因此神是「父」,基督是神之子,又「聖靈」(Holy Spirit,Holy Ghost)是神活動的靈。如此「父」之神、「子」的基督和「聖靈」有著不二的關係,這叫做「三位一體」(Trinity)。
要言之,在基督教(一)神性論、(二)基督教論、(三)人性論(人間論)被當作是中心問題。三位一體説確定後,基督教教義的基礎奠定。三位一體説在聖書没有記載。這是因為在西紀三百二十五年開的「尼西亞公會議」中,亞大納西提唱「如父的神」和「為子的基督」而定型。其後在君士坦丁堡會議時,加上「聖靈」,遂成形為「三位一體説」。故基督的使命在使人信神,不教人可磨出各自本來所具有之「誠」。聖書所呈現的倫理就如「馬太福音」説:「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雅各書」説:「信心若沒有行爲(善)就是死的」等等。話雖如此,基督常説:「行善吧、行善吧」,因此基督教雖不是以倫理為主的宗教,却可説是「倫理的宗教」。到了依善行獲救呢、依信仰獲救呢的問題時,保羅(Paul)在「羅馬書」説:「因信稱義」的教義。
孔子的立場如何呢?《大學》曰:「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中庸》(子思著)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明德」就如人本來具有的佛性,琢磨之,「明」之的是完全是倫理的行為。深掘「明德」,完全地琢磨明德之玉光的可説是實踐「至高善」者。這樣的人是聖人。盤珪禪師從少年時代起約二十年左右常在禪中思惟「在明明徳」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遠。
問佛教是「倫理」呢、「宗教」呢、「哲學」呢、還是「行為」(Activity,Practice)呢,這些全部都持有的是佛教。然聖道自力的宗派(華、天、密、禪)以「禪定」為中心,重視戒律(實踐道德),這是「行的宗教」。他力淨土門(真宗)以「淨信」為生命,勸俗諦門的道德,這不是「倫理的宗教」,是「唯信的宗教」。不問聖道、淨土,只要是佛教,不論何者皆不違反「空、無我」的真理。聖道自力的宗派是磨練自己成佛的教法,他力淨土門是依佛力成佛的教法。
比較基督教和真宗,基督教在信仰中混入倫理。真宗是「一念的淨信」「純一無雜」的,於信心中不混入倫理,是超倫理的宗教。雖如此説,也不是没有哲理没有倫理。雖講「真俗二諦」,其實「真諦門」(信心)是中心、基礎、根本。故「真諦門」——法是本義。俗諦門的道德是從真諦門流露出來的。
基督教講神的創造。佛教(真宗亦同)講萬物不生不滅。基督教講現在和未來。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教説人的幸、不幸是各自的業報,基督教説這是神的賞罰。佛教有「業的思想」和「禪定」。基督教没有「業的思想」也没有「禪定」。佛不是萬物的創造主,神是萬物的創造主。基督教没有講人成神的教義,佛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悉皆成佛」。基督教有聖書一卷(新·舊),佛典則有一萬數千卷。基督教從「有」(存在觀念)出發而終於「有」。佛教以「空、無我」為根本真理,教義説於「空、無我」的地盤上。法界(全宇宙)的根本真理「存在」(有)呢、「空、無我」呢?論倫理、宗教、哲學的學者首先應從這個問題出發吧。笛卡爾從「自我」出發,費希特從「自我」及「非我」出發,史賓諾莎從「本體」出發,基督教從神出發。其他一切的哲學從「有」(存在)出發。判定其是非的基準者,只有佛語和禪定而已。
上一篇:光海莊嚴——倫理和宗教(二)
下一篇:光海莊嚴——倫理和宗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