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異抄》略註(下)

《歎異抄》略註(下)

原创 桂利剑老师原著 蒙光校订 紙衣草履齋 2024-05-22

descript

第十一章

以下正是批判異義的內容。此中第十一條特別地批判別執計,兼對賢善計,於茲可見《歎異抄》的大觀。第一條先略述念佛的要義,與揭舉有根據的批判作照應。

對目不識丁的念佛同朋問道:『你是信誓願不思議而念佛呢?還是信名號不思議而念佛呢?』

如此出言恐嚇,也不詳細說明這兩種不思議,簡直是惑亂人心。此條,

要好好注意,把它弄明白。

由誓願不思議,思案出易持易稱的名號,保證說凡稱此名的人,必接引之。首先,彌陀大悲大願不思議,必能救我出生死,如此生信而念佛,是如來的回向使然,絲毫也不夾雜己見,故與本願相應,往生真實報土。此即專信誓願不思議者,也具足名號不思議,故誓願、名號不思議,本就一體,更無異義也。

這是針對別執計所作的批判。

對目不識丁的念佛同朋問道:你是信誓願不思議而念佛呢?

此文意在嚇唬人說:「你只有信名號的不思議,所以以為只有稱名念佛才能往生,這種心態是尚未知道誓願不思議的緣故。所謂誓願不思議,指信本願的一念處即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位)的利益外無它。」

還是信名號不思議而念佛呢?

此文意在嚇唬人說:「光是信念佛往生,就會往生到懈慢邊地去,而不能往生到真實報土(真實的淨土、酬報願行的佛國)吧。」(參照《末燈鈔》)本願(《大經》上卷)(第十八願)是彌陀的招喚(直來的呼喚聲)。成就文(《大經》下卷)(往生於聞名號的一念決定之意)(第十八願的釋尊解說)是釋尊的發遣。說願成就而言「聞其名號」,此是彰機(聞)法(名號)相應。「信心歡喜」,是明機受滿足。「乃至一念」,是顯信樂開發的時剋(時間)之極促(極小),是云信心成就之文。「至心迴向」是承上起下。「願生彼國」以下是欲生成就之文。此中「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受上之「一念」時剋的極促,顯「即時入必定」(入不退轉位)(龍樹之釋)的現生正定聚(在此世時往生決定)。要言之,本願是一信憑「南無」(信,信靠、感恩),即被「阿彌陀佛」攝取的六字之意。依此,聖教之文處處清楚地說道「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的呼喚聲,同時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願心莊嚴的法門,高祖的己證全在此處。

由誓願不思議,思案出易持易稱的名號

「易持」,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二字之意。龍樹讚(No.124·六)曰:

不退轉位欲疾至

 懷此願之衆生者

 恭敬之心以執持

 彌陀名號應稱念

聖人在「恭敬之心以執持 彌陀名號應稱念」作左訓道:「持取於心」,此應「彌陀大悲大願不思議,必能救我出生死」之文。

念佛,是如來的回向使然

此句應「易稱」之意。念佛,是「依止無上的信心生」(《論註》),十念(十聲的念佛)是從信海自然流出的稱名,是名「如來的計量」。

與本願相應

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鸞師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信心唯一成決定」(《和讚》No.170·五二)

就如此首《和讚》所言(念佛之所以被說為如實的修行乃因有信心故),相應此本願(如本願地信本願)的是真實信心的人。總結此文的是:

此即專信誓願不思議者,也具足名號不思議,故誓願、名號不思議,本就一體,更無異義也。

此結語在誡誓名別執計的邪義。真實信心必具名號(稱名念佛)故,是「自然及多念的道理」(信一念延伸即為一生的念佛)。

其次,以自己的計度,看待善、惡兩面,思之為往生的助、礙。將此切割為二的人,不會信憑誓願不思議,而只會靠自己的計度,去累積往生的資糧,故所稱的念佛,亦成自行。如此之人,自然也不信名號不思議。

此段乃批判賢善計者。

自己的計度」指不信憑本願故靠自力作善,這是以名號(念佛)為自己的善根者。

雖然不信,亦能往生邊地懈慢、疑城胎宮,由果遂之願故,終得往生報土,這是名號不思議的力量,也是誓願不思議的緣故

此段是修諸功德的願意,顯以明斷真假為要的聖人體證的法門。不呵責之而悲嘆之處,正足見唯圓的為人。雖然如此,高祖門下的人們背祖訓互相爭論,演著各種非祖風的醜態,所以實際上並非是修諸功德的善人吧?

「邊地懈慢」和「疑城胎宮」,分之,即是十九願和二十願成就之處

(參照《愚禿鈔》)。又亦如「化身土卷」的考量,「疑城」通十九願,「懈慢」通二十願故,是一報土中分真報土和化報土時的化報土。雖是化土,不單只是假機(人)的感見,彌陀成就此化土暫且與之,化土是酬報假願的淨土。此段文說彌陀的正覺中有實體(無上涅槃的真實境地)和化用(從真實境顯假的作用),化土是正覺的化用故,終於聞實相法(名號)令轉入真土。因此,真土、化土共不外是名號不思議的力量。(淨土以本願和名號為本質,又以智慧和慈悲織成)。

descript

第十二章

第十二條重複地誡別執計,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則批判賢善計,第十五條以下則每一條交互地批判著,皆是遵奉祖訓掬取念佛的正流者。此中,若對照第十二條和前面的第二條,第十三條和前面的第三條,則意義會更明顯。

不值一提

這是呵責「不足」之詞,訓誡自以為很懂而現出一副學者模樣的人,在此先彈呵之的意思。

明他力真實教義的諸聖教,主在教人信本願,念佛成佛,此外有何學問可為往生之要呢?

此文,明示除「教人信本願念佛成佛」外,無聖教的意義。依此,別執計的錯誤又更明確。

本願的行信(信心和念佛)不離不二,無信亦無行,無行亦無信。觀經法門以念佛一行對聖道萬行而為廢立(廢萬行立念佛),然此「十念」(臨終的十念念佛)是依止無上信心的十念,所以「如是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觀經》的下品下生)(臨終依如是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大經法門濃縮本願成就文的「乃至一念」(信一念),彼此對比可知法門的綱格。「至心」(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中的至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彌陀以至心為我們成就了名號)。此名號印現於機中(心中)的是金剛的信心。從此信海流出的是「乃至十念」(十八願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讚嘆、報恩的念佛)的稱名,此云「一體」。以上,可知批判的大要。

雖讀學經釋,卻不解聖教的本意,最是可悲。

此文示學問的心得。行信論,以本典的「總序」為骨幹,是「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迴向成就」(「信卷」)的法。展開之,則為光海的莊嚴(以信眼則法界是彌陀大悲的光之海),浩蕩大心海的風光。要言之,則盡於「信本願,念佛成佛」一語中。以為信念佛就不要學問的是偏見。學問之要,不外是學佛的大悲心。只因賢善家拘泥於「念佛」,別執家拘泥於「解」故。

一字不識,經釋的道理也不懂的人……

專修賢善計的人們多半是無學之人,故受到誓名別執計人的排斥。此段文在誡無學者未必就可輕視,同時勸「應歸(信)選擇大寶海(名號)念佛成佛」(「行卷」)。

以學問為主,是聖道門」,以下訓誡若為名聞利養作學問,必以爭論為主,那反為破法、謗法的根源。行和信顯於「容易稱念的名號」(行)和「信則獲救」(信)之句中,應著眼於此處。

真做學問,當會知道如來的本意,亦知悲願的廣大精神。能向懷疑自身罪惡深重能否往生的人,教說本願的教法沒有善惡、淨穢的差別,這才是學生的價值所在。

出言嚇唬無意中相應本願的念佛人,說要做學問才可以往生等等,這種人是法的魔障、佛的怨敵。不止自身欠缺他力的信心,而且誤導他人。當謹慎惶恐,莫違背先師的精神。離彌陀的本願,最是可悲。

特別訓誡別執家的此文中洋溢著唯圓的悲情。

descript

第十三章

縱使彌陀的本願不思議,不怕惡者,名『本願驕』,不能往生一說。此條,懷疑本願,不明白善惡的宿業也。

此條舉出賢善計的主張而破之。若錯解此文為「信彌陀本願不思議的人,不論如何隨心所欲地造什麼惡業,也不會障礙往生」,如此出言不慚的人,恐怕是大邪見的人。此名為「造惡無礙的邪計」,是一念義的邪徒之惡流。與其說是賢善計的人,不如說是別執計之徒較津津於此,而致落入賢善計的壞處吧。若比對賢善計和別執計的話,確實賢善計的邪見要較輕些。

然今文為導正賢善計的主張而訓誡之。「不怕惡」者,是不知第一條的「因此信本願,他善亦非要,無善能勝念佛故;惡亦不可恐,無惡能障彌陀本願故」的人。要言之,即是不知「為救罪惡深重、煩惱熾盛的眾生的願」的人。此故說:「此條,懷疑本願,不明白善惡的宿業也。」業,在整然因果的原則上。自力作善的人們以為靠自己的力量能左右事情,這想法是膚淺的。自力作善之人不知宿業有可怕的力量,以為能隨心所欲的修善止惡。正因為彼等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淺薄者,所以方不知大悲本願為我們而發。彼等因為沒發現「想做善事也是佛恩也,謹慎惡事也是佛恩也」,所以靠自力作善而不信憑本願,於是成了邪計。

善心的生起,亦是宿善所使然;聯想惡事,亦是惡業使然故。

此段辨知善惡的宿業。絲毫也不是因為我心善想行善才做善事的。起善念完全是宿業使然的緣故。此宿善是他力,完全是如來的恩德使然,千萬不要自以為已成了善者,而自我陶醉。惡念生起,皆是自己過去的惡業使然。業報的可怕是凡夫無法想像的。知道我的心不可信憑,應專信憑本願的不思議力(佛教雖然說業,但不是否認自由意志)。

故聖人說過

此段文諄諄教誨辨知宿業的可怕,令知自力作善之功無。

應知,造的罪,如兔毛羊毛尖端上的灰塵般的微細小罪,無不是宿業。

此文述說惡業所由來的惡的因緣非常淵遠,令被翻弄於如暴風駛雨之業海的我們,信知自力作善不可靠。

又有一天

這個故事曉諭我們,根本沒有翻轉業海的力量,令知應乘本願力。

此段文首的「善心的生起,亦是宿善所使然;聯想惡事,亦是惡業使然故」,此文中的「善的生起」,這是宿善(光明的照育)的恩惠,不是我的力量。「聯想惡事」,完全是我惡業的力量,這與通途的宿業(宿命論)不同。

本條旨在使人反省宿業的可怕,令歸入本願,這是超越聖道門一般講的業感緣起說(世界人生是各自的業報之說)的圓頓一乘的宿業說(自由和必然不能定其範圍,由如來回向的大信心之境,於必然的世界亦常與如來共步,得遊大自由境,而不陷入無慚無愧的邪見)。

故意去造惡,說是作為往生的業。

《末燈鈔》言:「即使是煩惱具足之身,而任意地做不應該做的事,口亦說不應該說的話,意亦想不應該想的事,肆意而行,互道此事,這種情形真是非常可悲可悲。就如酒還沒醉醒就又勸飲酒,毒還沒消解就又勸吃毒一樣。不可以說有藥就好吃毒。」(這是對當時的弊風即無視道德之徒所作的告誡之文)。

決不是說惡是往生的障礙

這是誡賢善計之詞。

只有守戒、持律的人才可以信本願的話

這是誡靠自力作善而不信本願的賢善計的人們,所以說「外偏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偽哉」(參照「信卷」)。不可誤解「什麼樣的事都做得出來」一詞,而陷入造罪無礙的邪見。

恃寵本願所造的罪,亦是宿業使然故。

恃寵於願還可寬恕,若因為如此就變得無慚無愧地造罪,這是千萬不可有的事。

descript

第十四章

信『一念滅八十億劫重罪』一事。

一念邪義的人,信以一聲的稱名滅盡八十億劫的無間業,故以多念的稱名,非為往生而無慚愧地行止放逸。由於這是別執計邪義的淵源,故首先批判之,此是拔本塞源的善巧。

此條說,十惡、五逆的罪人,平常不念佛,命終時,始遇善知識教導,念佛一聲(一念),滅八十億劫的重罪;念佛十聲(十念),滅十八十億劫的重罪而往生。這是為了令眾生知道十惡、五逆罪的輕重,而說一念、十念的吧!旨在說明念佛有滅罪的利益。我們不採信此說。

解說彼等的主張,令知其非圓頓(本願一乘)的深義(依信一念往生)。

其緣故,因為被彌陀的光明所照,一念發起時,蒙受金剛的信心,已攝入定聚之位。所以,一旦命終,即能轉諸煩惱惡障,悟無生法忍。若無此悲願,如我們這般業障深重的罪人,如何得解脫生死呢?思及此處,這一生所稱的念佛,皆悉爲報謝如來大悲的恩德。

舉聖人一流相傳之義,令棄邪歸正。「因為被彌陀的光明所照云云」,是《和讚》(No.157·三九):

無礙光之利益故

 威德廣大之信得

 必令煩惱之冰解

 即化作菩提之水」之意。

已攝入定聚之位」是《和讚》(No.195·七七):

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成就決定時

 彌陀之心光攝護

 永離生死得解脫

之意。

無生法忍」,在此土談的時候也有。「正信偈」曰:「與韋提等獲三忍」,今作彼土(淨土)的證果,證忍萬有的無生無滅的真理。

如何得解脫生死呢?」《和讚》(No.150·三二)曰:

本願圓頓一乘法

 逆惡攝取得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速疾開無上覺悟

因為被彌陀的光明所照,一念發起時,蒙受金剛的信心,已攝入定聚之位。所以,一旦命終,即能轉諸煩惱惡障,悟無生法忍。若無此悲願,如我們這般業障深重的罪人,如何得解脫生死呢?思及此處,這一生所稱的念佛,皆悉爲報謝如來大悲的恩德。

此段文中鮮明的敘述著高祖經常的教誨。受《觀經》(念佛往生)影響的《歎異抄》的批判,到此處亦流露出大經法門(信心正因、稱名報恩)。(得其意者念佛往生即信心正因之義)。

信每次念佛都在滅罪的人,是用自力在消罪以勵求往生。果真如此,人一生中所起的心心念念,無不是羈絆著生死流轉,那麼直到命終為止,

都要不退轉的念佛才能得到往生。

但是,人各有業報,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也會被病苦折磨,沒有正念而臨終,無法念佛。這期間的罪,要如何消呢?罪若不消,不

就無法往生了嗎?

信靠本願攝取不捨的人,不論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業緣而被牽引去造

業,沒有念佛就臨終,亦能速得往生。

又即使臨終時能念佛,這也是由於當下接近往生淨土開悟的時刻,自然

愈會信靠彌陀,報謝佛恩的念佛。

想念佛滅罪是自力的心,這種人意在祈求臨終有正念,所以不是他力的

信心。

此文明辨不可依賴滅罪的利益,明示應信(信賴、依憑)攝取不捨的願意。這可和《口傳鈔》中的高田覺信房臨終時的樣子合起來想之(他直到一口氣不來為止,不退轉的稱念著佛恩、報謝的念佛)。

descript

第十五章

炫耀專修賢善的人中,誤傳真言、法華的即身成佛和六根清淨,又因為真宗也說「不斷煩惱得涅槃」,所以尊尚戒律的人們,有人不知不覺陷入獨善主義而擺出一副高昂的態度。又以慧解為主的一念邪義的人們,也有人將之引用到學問上來。

現代的學者中也有不信界外無漏(迷界以外的清淨)淨土實在的人們,也有人暗示信行皆是還相的菩薩(云還相的真意義在往生淨土、開悟、受如來的大悲心、為了救濟再來穢土的相)。也有人論道應視法藏菩薩(彌陀的修行時代)是自己,此有亂本願圓頓一乘的教義。(又也有人混入哲學的論點,以哲學解釋佛教,將佛教降到哲學的水平)。不論何者皆是不知迷悟染淨(染是煩惱,淨是悟)的因緣者。

即身成佛,是真言密教的本意,三密行業的證果。六根清淨,是法華一乘所說,修四安樂行所感得的功德。這皆是難行上根的修行,觀念成就的證悟。來生的開覺,是他力淨土的宗旨,信心決定的道理。這是易行下根的修行,不簡善惡的法。

要訓導這些人,首先必須明了聖淨(聖道門難行道自力道。淨土門易行道他力教)二門之別。高祖的二雙四重(豎出、豎超、橫出、橫超的教相判釋)的教判中,列出一乘的佛心(禪)、真言、法華(天台)、華嚴(佛乘、大乘),盡聖道的實教。今唯舉真言和法華,或許是當時祖門的人們由於憧憬真言的即身成佛和法華的六根清淨(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才會誤弄聖道的教義吧。

即身成佛」(參照弘法大師的即身成佛義、龍樹的菩提心論)。「密教」(在空海的十住心的教判中,以秘密莊嚴心為最高的佛教)。「三密行業」(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之中的加持成佛。三密指大日如來的身業的秘密、口業的秘密、意業的秘密,即身密、語密(口密)、意密(心密))。「加持」(指若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心觀阿字本不生的理,執持佛的加被力即身成佛之深遠高尚的教說)。「六根清淨」(《法華經》法師品)(天台宗是五時八教中的最高峰,誇純圓獨朗,語一念三千、一心三觀、教觀二門的教義,藏著深遠的哲理。談若罪障消滅則六根清淨)。「四安樂行」,《止觀輔行》(註解天台大師《摩訶止觀》之書)曰:「能修四安樂行,一生入六根清淨」(四安樂行,《法華經》安樂行品之說,指身、口、意、誓願的安樂行)。視真言、天台等的聖道教為薗林遊戲地、方便權門的道路,是高祖的己證。

來生的開覺,是他力淨土的宗旨,信心決定的道理。這是易行下根的修行,不簡善惡的法。

此文彰唯信正因的宗風,開顯選擇易行的一道。

大體說來,於今生斷煩惱惡障極難,所以修真言、法華的清淨僧,尚且祈求來生的開悟,何況我們既無戒行又無慧解,唯有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一登報土彼岸,煩惱之黑雲即晴,法性之覺月速現,與盡十方的無礙光明為一味,利益一切眾生時,這方是開悟。

主張以此身開悟的人,難道能如釋尊般,示現種種應化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說法利益眾生嗎?能做到如此,方可說在今生開悟。主張以此身開悟的人,難道能如釋尊般,示現種種應化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說法利益眾生嗎?能做到如此,方可說在今生開悟。

明承上述聖淨二門的對辯,令萬機皆歸一無礙道(念佛)。

修真言、法華的清淨僧,尚且祈求來生的開悟

此文示聖道的難行。古來聖德太子、空海等大德亦多願生西方或兜率天。三論、法相、華嚴、天台、禪亦有諸多高僧願生。

何況我們既無戒行又無慧解,唯有乘彌陀願船,渡生死苦海。一登報土彼岸,煩惱之黑雲即晴,法性之覺月速現,與盡十方的無礙光明為一味,利益一切眾生時,這方是開悟。

此文誠是一讀三嘆的名文章,法悅三昧海的光氣萬丈充滿於中。

與盡十方的無礙光明為一味

此文與「十方無礙人,由一道出生死」(《華嚴經》,「行卷」引用)之意無異。令與光壽(智慧、慈悲)的覺體(彌陀)冥合(往生即成佛)故,云「煩惱黑雲即晴云云」。遵修普賢德(大悲救濟之行、還相回向)故,云「利益一切眾生」。此是心讀《教行信證》人的自然的文章。

如釋尊般,云云」

引用「真佛土卷」的《涅槃經》言「眾生於未來(淨土)得具足莊嚴清淨身,則見佛性」(在現在世云信心為佛性),言「到安養淨剎必顯佛性」(比較天親的佛性論、道元的佛性卷),此文是守祖教的內容。

descript

第十六章

信心的行者,自然也會生氣,也會使壞,也會和同朋、同行發生口角,當下都須回心一事。

這是以為似是歸依真宗,其實仍是持自力作善人的錯誤想法。

自然」,指通常的意思。

所謂的回心,生平不知道本願他力真宗的人,蒙受了彌陀的智慧,知道按照以前的心無法往生,放下原來自力的心,信靠彌陀,這才叫做回心。

若於日常一切諸事,都須朝夕回心才能往生,那麼人的生命無常,出息不待入息就臨終的人,也沒有回心,還來不及有柔和忍辱的念頭就命終的話,不就讓攝取不捨的誓願白忙一場了嗎?

因為凡夫的心無法有頭有尾,所以即使說回心了,也無法徹底的回心。信願力時方是雜毒虛假的心被翻轉,自為稱名的念佛身。在真宗,信憑願力是回心的根本義。念佛的人慚愧的心自然也會生起。捨此自然的道理,即使勸人應自回心,也會有問題,未回心就命終時,其罪如何能消呢?此文內容在誡異解者以自力回心(自力的改心、翻轉惡心為善心)作往生的條件。

口裏說信靠願力,心裡卻想:不管救惡人的誓願有多不思議,善人才能獲救吧?如此懷疑願力,心想信靠他力的人,只能往生邊地。此事想來實在很可惜。

這是不信佛智不思議的人的心態。不聞佛願的生起本末,故不契合機法二種的深信意。

此文在誡廢惡修善的自力心。雖對身為要門、假門的人明確地判斷真和假的法門,剋實論之,即歎「自力菩提難成就 久遠劫來徒流轉」(《正像末和讚》No.287·五〇)之意。其語緩而其意急,這是教君子之人的美德。

信心一決定,往生自有彌陀安排,不用我們瞎操心。

此文以願力自然來訓誡將自力迴心作為往生條件的人。此文應和前面的「念佛以無義為義」之文對照,以明自己的出要(生死問題的解決)。

往生不需要小聰明

指唯信不思議的佛智外,無往生可言。

descript

第十七章

往生邊地的人,最後還是會下墮地獄一事。此條,有什麼文獻作根據呢?這是那些自以為是學者的人,才會發表出來的知見,真是膚淺可悲!

此條文的內容,主要因為別執計誹謗賢善計念佛的用詞太過偏執,所以一針見血地直接呵責之。邊地懈慢,本出自《群疑論》所引用的《處胎經》,高祖因為《往生要集》(源信和尚著)引用此文,故依據楞嚴院(源信)之說,分別真、假二土(就淨土分有報土和化土),此時講的化土亦是報土中的化土。然不學經釋,只會輕視他人的人們,未免太自不量力,故唯圓直接的呵責之。

經論、聖教,他們是怎麼拜讀的呢?我所學的是:信心欠缺的行者,由於懷疑本願,而生到邊地,待疑罪贖償完後,在報土開悟。信心的行者稀少,故多生於化土,此原是佛度生的苦心方便。說往生化土最終會落空,不就是說如來在打妄語嗎?

此文在述以《大經》所說的疑城胎宮(往生化土者,不見聞三寶故,譬居母胎)之說,深自悔責,而轉入真實報土。《觀經》說亦有依終南(善導大師)的註釋,聞說觀音、勢至的實相法而轉入真土之說。不論何者皆沒說道「最終會落空」。這是果上(往生以後所顯現的本願利益)的願益。《觀經》從假入真(初說定善、散善之假諸善,終令入念佛的真實道的是《觀經》)的教意亦在茲。此文在誡人勿說沒根據的話。

descript

第十八章

荒唐之極,毫無道理。

此指言語道斷之意,是唯圓驚訝之餘所用的彈呵之詞。

首先,定佛有大小的份量,哪有這事呢?說彼安養淨土教主的身量,那是方便報身的形相。開法性的覺證者,既無長短方圓的形狀,亦離青黃赤白黑的顏色,因此,用什麼標準定大小呢?念佛能夠看到化佛,故說「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所謂的大小佛,或是從這個道理錯誤衍生出來。說到布施波羅蜜的修行,不論布施多少寶物於佛前,或是供養師父多少,倘若欠缺信心,所做的布施全無意義。雖貧無一紙半錢的布施,能心繫他力,信心具足之人,則符合誓願的本意。歸根結底,種種異說的出現,難道不是爲滿足世俗的欲望,才會假借佛法的名義,以這樣的話來恐嚇同朋嗎?

此是充滿一邊呵責一邊包容的慈訓。唯圓這種諄諄教示的風範,令人敬慕。

用什麼標準定大小呢?

此句為疑問的助動詞,是讓語勢變弱的轉語。《觀經》說真身(彌陀佛的真身)的身量道:「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數即無數之意。言「方便報(法)身(彌陀佛)的形相」者,表示數量即是無數量。

開法性的覺證者云云」

相好莊嚴身即法性法身(無形無色的法身佛),法身即相好莊嚴(《論註》、

《往生要集》)。此即是所謂的第一義諦(絕對、真理、空、實相)妙(廣略相入、有限即無限、相對即絕對的不可思議)境界相(淨土光明相好的莊嚴界相)(《論註》),既非凡夫所執的長短方圓,亦非青黃赤白黑的真報身(彌陀的真身)。此意趣在說真宗的第一義諦(般若、實相)以破彼迷謬。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原本是觀念的「念」,卻被誤認是稱念的「念」,大念佛寺等的誕生亦是由此。化現的佛,方有佛身的大小,利用之故有此迷妄之說。此文在告知我們這是沒有經論釋的根據的邪說。以上批判完畢。

以下縷述迫不得已的批判之處,這是千歲之後亦令人感泣的地方。(終)

註:恩師法雷院桂利劔師於昭和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二歲,在江州(今之滋賀縣)神崎郡能登川町今的光台寺示寂。本「略註」是昭和十八年未定稿的手稿。手稿尚有「教行信證註疏評林」(今之《教行信證大系》)四十四卷,此外尚有十數種的著作。

descript

譯後感

寫此文時百感交集,想去年八月底因頭上的腦膜瘤發作,臨時被送到醫院急診、開刀。出院後,手腳不很靈活、反應不比平常、思考無法一如往常、喉嚨無法出聲作早晚課誦的我,現在竟然也能唱誦《往生禮讚》,也能種菜拔草,還能翻譯,這一切都是佛力不思議的加持。

記得住院時,很多同朋來看我,有人關心地問我:「昏迷不醒的時候,都看到了些什麼?」我什麼也沒看到,只覺得彷彿是睡了一場很好很舒服的覺。醒來第一個念頭是:佛力不思議。其次是托福,托佛的福、大家的福。開完刀,醫生擔心我是否能醒來(開刀前我的眼睛瞳孔已經放大)。即使能醒得過來,眼力是否有受損、語言神經是否受影響、手腳是否會靈活等。有可能變成植物人的卻醒了過來,眼睛可能會失明的卻能看東西,言語可能會失控的卻還能說話,從單會傻笑到能正常反應,右邊手腳不聽使喚的已恢復平常,這一切事實不是佛力不思議又是什麼呢?「事實」比做夢看到什麼都重要吧?

這次生病,感受最深的是,原來我一直不知道感恩,忘了感恩。我從來沒有感恩過口能說話、沒有感恩過手能刷牙拿筷子、沒有感恩過腳能走路、沒有感恩過眼能看東西、沒有感恩過生命今天又活著。忘記是活在托福中,若非托福,自己一秒鐘也無法生存。

生死不是自己能掌控,雖然常聽生命無常,可是總還想著「下一次」。經過這次的生死關頭,「下一次」的感覺沒有了,且刻骨銘心。以前被說「下一次到某某地方來吧」時,不經思考就會回答說「好」。現在不敢說「好」,也不能想,因為「生命真的無常」。這心境是以前所沒有的。

《歎異抄》是我病後第一本翻譯出來的書。不,與其說是我翻譯,不如說是被吸引寫下腦海中所浮現出來的中文字。在數年以前,我已著手翻譯《歎異抄》了,但是都無法順手翻譯,總似有在擠牙膏的感覺。總覺得文字上少了點什麼,一直都感到不滿意,總是不斷在修改。

但是,這次不同,特別是第一條的「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一文出來時,我全身都感到震撼感動。我沒有在翻譯《歎異抄》的感覺,有的只是《歎異抄》用中文在向我說法,我只是把那文字如實的寫下來而已。所以當全篇《歎異抄》中譯出來後,整整歡喜了一個星期。這份喜悅是翻譯《本願海濤音》後第二次有的感覺。其次是第十三條的內容,講到「本願驕」。以前曾翻譯為「本願誇」、「本願狂」,但是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次翻譯時,「恃寵本願」的字眼冒出來,原來第十三條所提到的異說的心態,都是恃寵本願才發生的,就有如身為孩子的,不知父母的苦心愛心,恃寵而驕,讓父母傷心悲痛。身為彌陀子,以為有阿彌陀佛作靠山,惡解本願的悲心,為所欲為,那心態就名「本願驕」。

很感謝恩師        瑞默法師,若沒遇到老師的教導,淨土真宗的聖教就無法得解。翻譯、聞法、和聽老師說法,是我最快樂的事,也是生命感到最充實的時候。我很歡喜還能拿筆寫字翻譯。只有在拜讀或翻譯聖教時,生命才有活著的感覺。感謝佛恩,若無彌陀的慈誓,至今仍然在作生命的孤兒。感謝師恩,因為值遇老師,聽聞老師的說法,方解生命萬劫的飢渴。感謝父母,生我育我,使我學佛,若不遇佛法,人生暗闇無光明。感謝有緣的同朋們,是大家的因緣成就,淨土真宗的聖教方能一冊冊的問世。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日)

《歎異抄》譯出付梓之後,無意間拜讀了桂利劔老師的《歎異抄略註》,由於內容精彩豐富,有助於我們拜閱《歎異抄》的原文。因此,將之譯出後追加於《歎異抄》一書中,並以《歎異抄略註》為本書的書名。

此書原稿送排時,遇到瑞默恩師緊急開刀住院。非常感謝日本、台灣、香港、大陸的有緣同朋們,隨緣盡力,或資助老師的醫藥費、生活費,或來寺幫忙照顧甫出院不久的老師的飲食等等,種種的熱情厚意,念報佛恩、師恩的精神,均感人心懷。同時也感謝資助我出版此書的有緣人士們,校對期間,得到蒙光同朋惠賜老師在香港的開示錄,故一併收錄於此書。

蒙光同朋把老師的錄音整理成文字時,他發現:

「好棒!再次聽聞的時候,發現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的事實。

老師的詮釋等於是聖人和唯圓房在世,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和文化傳達佛心。不,是釋尊、阿彌陀佛親自出面,以我們凡夫可感可知的方式來傳達慈親心。能遇此無上的善知識,真是遠慶宿緣啊!」

日本、大陸的同朋們對待老師的真誠和恭敬,令人汗顏,也令人感動。願老師早日康復,法音響流神州十方。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日        瑞覺拜書

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全書校訂畢 蒙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