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註疏評林(總序·教卷)下

教行信證註疏評林(總序·教卷)

原创 桂利剑老师原著 瑞剑老师整理 蒙光编辑校订 紙衣草履齋 2024-10-03

 

descript

 

三章   徵文出文總結

概說

()「教卷」,顯出世本懷是要。「正信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應信如來如實言」者,顯此。又照總結之文能知之。

()就「五德示現」之文,《六要》引他師之釋述自解,可知《六要》主之意所在。【寂(義寂)云:謂三世之佛更互相念所住功德。得無今佛念諸佛耶者,謂今世尊必有相念諸佛之德也。言「得無」者,謂必有也,下置「耶」故。即我世尊釋迦牟尼佛,念彌陀法身淨土的因果的功德。承旨覩相,知必有也】。此是《六要》主的所用。義寂之說,以諸佛為彌陀如來,釋尊的住「奇特法」者是念佛,即見是念彌陀法身淨土因果的功德。

()《六要》解「念諸佛耶」之文,云一經所說的淨土因果的功德,是以經解經。《真要鈔》(本)云:

「夫阿彌陀如來為三世諸佛所念的覺體,為久遠實成的古佛,唱十劫已來的成道是果後的方便也」,是據此經文而立久遠實成之義。

()若於願海探之,為十七願意,若於莊嚴上窺之,是華光出佛(《大經》)。高祖讚曰:「久遠實成彌陀佛,五濁凡愚特悲憫,釋迦牟尼佛來化,迦耶城中爲應現」No.88·二),這是法界統御的願王(彌陀)的法門,是一立古今然(無始無終的法門)的莊嚴功德相。自娑婆界出現的釋尊說之的話,釋尊是融本的應身(本是彌陀也)。從極樂莊嚴言之的話,本地不動而垂化用。前輩以諸經的教主為隨末的應身,以《大經》的教主為融本的應身即是為此。如華嚴以十身具足的毘廬舍那法身為教主,是定中說法之相,說華嚴三昧中的風光故,不關實機的實益。真言的法身說法又應準之而解。

()「五德」分之為二:(一)入德、(二)出德。對照異譯云之「入大寂定,行如來德」,可知。

()入德之中,「住奇特法」是總,「住佛所住、住導師行、住最勝道」是別。

()「大寂定」是大涅槃定。《涅槃經》言:「大寂靜故,名為大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真佛土卷引用)。《大經》說「是我真證」,即是一如法界,是本佛久遠的真證。

()涅槃有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佛之所住」是法身。《六要》主的「無量壽者,法身常住之妙理也」是此意。

()「導師行」是般若。《六要》主的「無量光者佛智觀照之妙用也」是此意(三般若中,參照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義),即是本佛的光壽海。本佛以之得「最勝道」。《涅槃經》說:「無上上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真佛土卷引用)是。

(10)次說「出功德」(出德)曰:「行如來德」。行如來德是「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大經》上卷)之相。

(11)《六要》釋出世本懷之文:【今依宗義言道教者,光(廣)指一代益,亙五乘。「真實之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

此是《六要》主所常談的佛智一乘之義。教不得此擇法眼,不可談聖淨二門的權實。經指疑惑本願的行者,云「於此諸智疑惑不信」(大經下卷)。《論註》曰:破一無明處,破一切無明。一代道教散說之,《大無量壽經》集說之。本不外是法身的光輪。云益亙五乘,云即是佛智,語雖緩含與奪的深致。

(12)《六要》釋「真實之利」為名號,與流通的「為得大利」照應,與胎化段的「為失大利」對照,為的是一經之體是名號。

(13)高祖於大經讚No.54·四)曰:「如來興世之本意,本願真實爲開顯。難值難見如佛言,猶靈瑞華時一見」。釋尊開說之處,以本願為「宗」故。

(14)名號是三世諸佛的傳寶。釋尊乘十七願力出現娑婆,名號為體而開說本願,以斯功德寶,傳當來補處的彌勒,此顯流通無盡。名號為體,本願為宗,於茲分明。《六要》的真意,到茲彰顯。

【評林】

一、《樹心錄》

一、解出世本懷之文,云:

「一者約顯理的權實,顯實為本懷。一者約益生的廣狹,益廣為本懷。法華雖顯實理,但唯於在世正法之時,為利智精進之機,是故益生不廣。念佛普通在世正法、像末法滅之時,致五乘齊令入一實真如海,是故益生最廣。而實入速疾故,念佛之功其高也」。

此說素朴,不及法霖的高才達識耶。

存覺上人有約法的權實和機的利鈍之說。法的權實任彼法華之說,機的利鈍從終南之說。而竊以利根之機為權機,以鈍根之機彰本願的正機故,一轉之,則含達觀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機教之密意。

如《樹心》,五乘齊入是相對門之說,暫是對向聖道所談的一應法門,如不分別一實真如海,飜轉無明海,令歸入本願一實的真宗極談之辯。

《六要》的釋義,且據相對門,但密藏著絕對門之義。何故,「岸上之者,何用濟為」(玄義分)之文,因幽含著聖道的聖者既為能成佛之人,何須救濟?二乘開會(法華經令二乘入一乘)的利益,不外是薗林遊戲(還相)的示現相之意故。

二、《略讚》

一、《略讚》解五德示現之文曰:「攝此五句為二,謂入出二德也。以何知爾,《如來會》言『入大寂定,行如來行』故,大寂定者,謂無上涅槃,全是佛陀的妙果也。與眾生廻向的名號,共說為奇特法。即六字嘉號的念佛三昧也。乃至初之四住是入門,是為總句。此中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開而為別。乃至合此總別,為入故,曰入大寂定。謂釋迦入念彌陀三昧,與彌陀無二無別也。第五『行如來德』是出門。至此始知釋迦故,乃至云何行如來德耶?經說『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是其相也。乃至在因則為皆遵普賢,在果則言如來德。阿難的權德密知,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大佳。余(著者)辨前處,全隨之者。

二、又解「出世本懷」之文,云:

「諸家所言,皆是據相對門。按祖意必不然。約絕對門論出世正意。乃至其於法華講大事因緣,是但娑婆一應化之道,說一乘二乘之權實故。他方淨土豈夫然耶」。

劔曰:著眼於絕對門,佳。但以《論註》立論之,還不充足。何故,《論註》由一地至一地之說是一應化之道,速得菩提不可以應身化儀判之。《論註》再應之深義,以願心莊嚴之法門語本願一乘故,記主所言並非沒有,有辯處猶不明徹之感,需要助辯。

《法華經》不是閻浮提一應化之道。三世諸佛必如今佛之說,之為常說之法,因是其誇故。但諸家的相對門之說不足,著眼於絕對門者,可說近祖意。

三、《略讚》就憬興之釋曰:「此師是相宗人,有大經疏三卷,名《述文讚》。凡釋五德,諸師之義不一準。於中引憬興者,時世不流行餘師之釋,但行此師之釋。今因所覽略引之,蓋乃為令知五德是此之至要,非為彼釋能盡經意」。

四、分別嘆釋六句云【六句之中,初之四句是《大經》意,後之二句是《觀》、《小》二經之意也。初之四句中,初之二句是人法相對,如來是能說之人,「奇特最勝」是所說之法也。乃至後之二句是宗體相對,承上之宗體。「一乘究竟」是宗,「速疾圓融」是體等】。

應文者乎。

五、終釋「應知」,云【觀、小二經之隱彰,正彰《大經》之弘願故,應知三經一致之《大無量壽經》也。】

用意周到。(與其照如來正覺之文解住奇特法,不如開念諸佛耶之文,釋五德較接近經文)

三、《徵決》

一、《徵決》曰:【凡三經中,並說出懷。初《大經》如今文,顯著地說之。華和(中華和日本)諸師未識(劔曰:非不識,而是未到說之的時機)。我祖卓視經文,正就此文,盛談出懷。次《觀經》即便微妙之文是也。彼之文及疏,並有隱顯。顯者,以要門對聖道,猶有出懷之義故。隱之義是,如於「化卷」(本)言緣達多、闍世之惡逆,彰釋迦微笑之素懷等。後就《小經》無問自說,亦有隱顯。顯者,說不可思議功德的念佛故。乃至隱者,是示弘願難信之法。「化卷」(本)言斯經大乘修多羅中無問自說之經等,及《證文》的如釋尊】。

此說佳。

謙敬院(瓜生津隆英)云:「《大經》是顯露昭晰之經故,教主嘆現相,言影暢表裏。《觀經》有隱顯故,教主亦沒靈山的化儀,降臨王宮。《小經》是一代的付屬故,無問自說」。此亦是一著眼。

二、《略讚》解《大經》之文,云「超絕二字,示現超世的本願」,此可。又「超」之字,《大經》有二十二字。云觀小無,分別之者,是努力者。

三、又解五德,與上舉的《略讚》之說乃同一轍。是乘宗學漸明之啟運者。結之,云「謂釋迦,入彌陀三昧,行彌陀如來之德也」。

劔曰:沒有必要強謂是彌陀如來之德,教是發遣的使命故。

四、又曰:「示出懷之義,萌於光明寺和尚,顯於黑谷大師,於我大谷宗祖大成」。

廣引諸文解之處,可謂努力者。

五、又曰:「據師說,今宗之聖教,談出世本懷,具有四門。一者二教同味門,二者大悲救苦門,三者本教真實門,四者唯有一乘門。第一門是為誘引時機故施設者,非盡理究竟之談。第二門不言法門之優劣,唯約受行之難易,亦非盡理之極談。第三門約從本垂末,「化卷」云云。《末燈鈔》云云。又約攝末歸本,「行卷」云云。《證文》云云。第四門是本末無礙之義,如「行卷」一乘海的引文。涅槃的實諦一道、華嚴的一法一道之文,其他如涅槃、華嚴的佛性之文。此第三、第四義,有前約相對、後約絕對之異,此二義終於法體的勝劣。此正談出懷之極說也」。

是開宗學漸精密之時運者。

【論評】

(1)劒云:竊思,在海門國瞻光雲是因地的法門(入法界品)。真宗是果分不可說的法門。

(2)一法身的光雲蓋法界處,隨色次第而不雜亂(莊嚴歷然)是皆同一(唯有本佛的果智)。所謂法,住法位(示現法門萬差),即是一實相(真實功德相)(示現法門也是極樂的廣相莊嚴的波瀾,盡是法王家故),之云「廣略相入妙境界相」。

(3)斯真實功德相正是本願一乘之體,之云願心莊嚴的法門。存覺上人曰果分不可說的法門即是謂此。上人有此卓磊的風光,神解妙釋,有時不驚機情,巧調機誘引之。末學不考之者,為無崇敬心故。

(4)安養淨剎之外,無三世的佛事。即是修普賢德。從凡夫看,是有穢土和淨土之別;從佛看則盡是法王家。之為一名號法,皆同一色。汪洋浩瀚的佛智,之作廣開法藏,則是隨色次第而不雜亂的莊嚴相。散為八萬四千的法門,凝為一音演說的南無阿彌陀佛。

(5)若夫此莊嚴功德緣起於娑婆界,應機解不同處有聖道,畢竟拔諸生死勤苦之本,只有破無明的無礙光而已。

(6)一切的法門,在為令入法王城。超然獨據法王城,統攝一切法門的是見真大師。真宗的學徒應得此大觀。

(7)高祖以七寶講堂道場樹判為化土者,第二十八的願文曰:

「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中,以少功德者之所見,為方便化身土。菩薩的所見,是廣略相入的妙境界相,不可見之是化土。天親的所見亦然。謂云七寶講堂,必是化身土,令人難同意。云道教,只解作方便道也是錯誤。龍樹菩薩云「乘彼八道船」(易行品),釋迦如來出現此土,始攬之而施設一應化之道。

四、《對問記》

一、《對問記》曰:「大寂定即彌陀三昧。開住彌陀之德,行彌陀德,而說五德。前四住中,初一是總,以現奇特之相,知住奇特之法。謂彌陀所得之法超過世間,無上稀有也,故云奇特法。釋尊說住此彌陀法,云住奇特法,是為總句。住佛等,是其別也。此中,初一是定體,後二是定德也。住佛所住者,云佛的所住是本地的圓證,謂光壽無量的大寂滅是也。今說住彼自內證,而說住佛所住,是為定體」。

劔曰:以光壽海為所住,不取通相的法身常住的妙理之說,是意開願心莊嚴的別途法門乎。苦心之跡可見。「證卷」(初)曰:「阿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應化種種身,是修普賢德的聖者。為久遠實成阿彌陀佛應現時,見釋尊所住是光壽海吧。雖如此,大寂滅海是涅槃界故,直接見經文時,三德是涅槃的三德,此是穩當乎。

二、又曰:「住導師行者,以下二種約定德。住導師行是悲門,開導眾生使達正道故。最勝道是智門,智慧深入無等倫故。此悲智,乃為定德。以上的四德,開大寂定,明所住之德。總而言之,大寂定,念佛三昧是也」。

劔曰:所住的光壽,是悲智不二的妙果故,導師行為悲門,最勝道為智門乎。可謂是苦心者。雖如此,真如有大智慧光明,即有佛智觀照的妙用。向內則顯現理智不二的法身,向外則能破一切的無明,為導師行。皆無妨礙是真如海者。《對問記》著眼於導師行之名,之對最勝道,分別自利利他乎。苦心之跡雖認同,但照異譯的入大寂定,未必穩當。《略讚》之說殊勝。

三、又《對問記》曰:「行如來德者,《如來會》云行如來行,是為定用,言現說法利生之相。次下的經文云遵普賢德,是就二德以表二法,謂說八萬的法藏,名修普賢德,因果隨宜之法故。說本願一乘名行如來德,證入果海之法故。今簡修普賢德,云行如來德,表說一佛乘之相也」。

劔曰:光闡道教,如來德之外者乎。行如來德無始終乎,伽耶應現非普賢德乎,普賢德無始終乎,難斷必然。但約始終之增勝時,記主的分別,暫且得許之,再決之的話,則云乘十七願力是行如來德,乘二十二願力是修普賢德,而願海本是一如。

五、《敬信記》

一、《敬信記》曰:「今謂釋此五德者,次下有如來述成的五句之文,依此可知也。彼如來正覺等的五句,如序配五德。五德,第一是總,第二以下是別(同淨影的總別)。何故見總別,有是三由:一者漢吳兩譯,有今之五句為一句,即思念正道之一句是也。以是見今,全五句為一句。故初之一句總也,後之四句,由初之一句開出者也。二者第一有云世尊住等,此世尊之名,是十號之一,悉有餘之世雄等的別德。能住的世尊之名,悉有世雄等的別德故,所住的奇特法亦悉應有下之四法也。此是二之見地也。又下之述成之文說如來正覺,是總句也。如來正覺之外無餘法,故總。其智難量下,開出其正覺之總者,應此五句的今之五德,彼總別故,今亦應為總別的五句也,此是三的見地,故立總別」。

【論評】

劔曰:

()此說尚待檢討。

()經文云「住」,云「行」者,見是異譯的出入者最應文。

()以初一句為總,後四句為別者,如何。

()如來正覺是釋尊菩提樹下的正覺。菩提樹下的正覺和今經的入大寂定,必須暫時分開才行。

()直接視如來正覺是住奇特法,如何。

()如來正覺之文,說其智難量,以一飡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的是法身常住之說。果分不可說的法門,其智難量,不是因人所可量知,壽命長遠故,多所導御。見是菩提樹下成正覺,雙樹林下入滅者,不是大乘之機。說慧見無礙,不論何者亦不能遏絕,姿色不變,光顏無異之文。而其所以然者,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得自在,是結文。此未必是別說五德之文。一經之所說,是彰以果分不可說為體的深意。勉強將五句配五德者,有牽強附會之嫌。

()運義而配對,雖不是什麼文都能附會,經文自然的觀時,自然的法門展開。不解此處經文的話,說正覺一念的本佛的果海,以十劫成道的因願果德,無法窺知慧見無礙之義。

()若解釋此經文,姿色不變,光顏無異者,彼《法華經》的「常在靈山,我此土安穩」之文,亦攝歸此中,以之見華嚴該攝一乘法門者,是釋尊的正覺一念,更還之於本佛的正覺一念,能見法界莊嚴之相,之云本願一乘。捲之則是本佛久遠的正覺一念,舒之即是三世十方的光海莊嚴、諸佛淨土的因果。見蛟龍的片鱗,知其不是尋常一般。「以一飡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之文,不可不著眼。

評林

一、《敬信記》曰

「第一值如來正覺之句,此是十八願的願德。何者,光壽無量的奇特法為正覺。其奇特者,非諸佛一般的正覺。此正覺是若不生者所成就的證,完全眾生之德的光壽。因此,是十八願酬因之身的佛體也。乃至次之四句是從此十八願的奇特法,開顯十一、十二、十三、十七的四願之德」。

【論評】

劔曰:

()十一是誓必至滅度、眾生的證果者。所證之體是涅槃故,云佛所住大致上來說是可以,然十一願是誓眾生的證果。十二是光明無量願,配導師行可。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云之最勝道,如何。最勝道是菩提之智,壽命無量是涅槃之理故。若云理智不二之極談故,則非述及十二、十三兩願不可。豈非留牽強附會之痕跡耶。行如來德是十七願者無異論。

()又云大寂定冥合果德,即是釋尊的彌陀三昧。因願和果德二而不二故,以不二門配因願也有一理,以二而門配果德是當然。此師之說以宗乘解經文的苦心可承認,然須再檢討。

()試要約疑點的話,據憬興之釋云:「云如來正覺,即奇特法,慧見無礙,述最勝道。無能遏絕,即如來德」。乘誓院之說,來自於此吧。如來正覺直配「住奇特法」是不接近文,以釋尊的正覺,直接作今經的入大寂定,這不是經意。「慧見無礙」配「住最勝道」可。「無能遏絕」配「行如來德」亦可。

()憬興之文雖有合經文的當面之處,據之配五願的工夫,漸漸不應文義。元來解經文得以經文是最自然。用自己的構想,把經文放入其中,是佛教學者的弊病。特別是古來的宗教學者多此弊風。這是所謂別途不共之法的見識。

()今直接見經文的話,不外是對阿難令諦聽出世本懷的經。要言之,是勿疑佛智、不思議智之意。舉其實例,是「以一飡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這是法身常住的功德。是故,今汝所見的光顏巍巍之相是常恒不斷。之云「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

()今日世尊的相好,說非但今日,更示其所以,云:「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是經說。

()即應身的化儀,彰法身常住的莊嚴功德相,以令信佛智不思議,能說之人無此不思議境界的話,所說之法亦墮於因分。因為有此,可知正宗分所開說的本願因果的法門,是究竟一乘法,永超「顯示三乘」的方便。

()《如來會》之文,為助顯而引。說五德而云「光瑞稀有」,是令我等得要領者。引《平等覺經》之文亦然。

()引憬興之釋,不是取其宗義。釋「世尊、世雄、世眼、世英、天尊」之名者,足作助顯。釋奇特法,作「依神通輪所現之相」,釋如來德作「佛性不空之義」者,皆不是顯彰今家的法門者。但釋世尊等名之處,足助顯經文。憬興之意,以五德釋五名。師是法相宗的人,不會真宗沒辦法。

(10)「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以下,《六要》科云「是總結也」。《六要》的釋義最明了。

【附言】

()大致結束「教卷」的鑽研。尋讚佛之跡,共憶進步之遲遲,不得不慶學海航路之無限。又思《六要》之多含蓄,知末學的構想紛紛擾擾。《六要》主云真宗是果分不可說的法門,《華嚴經》是因分可說,願心莊嚴是果分不可說之意吧。本佛的果海是瀰覆天空的大莊嚴,是法爾本然的廣開法藏,不是秘密藏,唯為無明覆之不見。秘密唯在機上,然唯有無礙光的照耀能照破之。一乘之體是無礙光故,之云果分不可說的法門。之是與我等的本佛大音說法,即是本願招喚,是南無阿彌陀佛,是三世十方的諸佛讚嘆之體。

()三世十方的諸佛佛事,據極樂莊嚴而攬之時,亦是華光出佛的莊嚴功德相。不動本處而到十方故,法界無不是法王家。眾生迷故,有迷悟染淨的隔歷,佛唯常居於圓融無礙的淨土。居一立古今然的報土,而為三世常恒的廣開法藏,亦不外是久遠實成的正覺一念。

()唯諸佛將之給與眾生時,開一念正覺,說淨土的因果,為應眾生的機解,成十劫成道之說,恰即天空的鳥跡之空。領解之者,亦即跡空得大空。是故,圓融至德嘉號、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在顯其德。

()然則,唯一念的金剛心,能與正覺的一念機感相應故,之云大信海,信心的體為佛智故。而法身顯現,之待安養自然的妙果,是別願難思的至德。是故釋尊乘十七願力,出興於世故,名號為體,開說淨土的因果,即是《大無量壽經》。一經,以說本願為宗要是為此。成就我等因果的是本願,故說願因、願果。判名號為體、本願為宗,是就釋尊能說的《大經》之上而判之。所說的願海是彌陀的招喚,能說的《大經》是釋尊的發遣,「教卷」是發遣之位故,不得不說高顯出世本懷的經是「教卷」的大要。《六要》所科的「略標宗旨」彰斯意。記待再考時。

(教卷 終)

descript

教行信證大系·本文解釋(總序及教卷部分):

(一)序說:

淨土真宗之基礎

 

(二)本典撰號、總序:

愚禿的真實

總序之文要義

《教行信證》法門的真意與根據

 

(三)真實教——本典教卷:

《本典·教卷》大義 一:攝化與趣入

《本典·教卷》大義 二:招喚與發遺

《本典·教卷》大義 三:本願與名號

《本典·教卷》大義 四:彌陀與釋迦(教卷大義終)

 

光按:以上解釋大義,與本文《注疏評林》相對照,可窺見宗義之奧。

 

descript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正信念佛

唯信正因

信海流出

信樂一念

久遠實成光壽海

如來的選擇與重誓

光明之德與名號之益

出世本懷

本願一乘的因果

現生的利益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淨教傳承:天竺二祖天親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淨教傳承:中夏四祖道綽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淨教傳承:片州七祖源空

跋: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桂利劍老師:《歎異鈔略注》

 

桂利劍老師:《御文章講讚》

(一)烈烈教語,諄諄慈訓

(二)日本佛教和蓮如上人

(三)宗風與安心

(四)教化與領解

(五)真佛弟子的態度

(六)涅槃真因

 

桂利劍老師法語

 

法雷學派的相傳

 

念佛,是被動的世界

 

《法雷宣言》述義